top_wz.png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综合--文化艺术--文苑艺林

文苑艺林

【赵锦荣】难忘华阴(一)

发布时间:2021-03-09 14:11:30 浏览次数:1321 来源:  分享:



文/赵锦荣

        时光如梭,我离开华阴已近三十年了,但在华阴工作的八、九年,却给我留下深深的情结。徒步九次登攀西岳华山,令我终生难忘。历史的岁月,华阴当年只是渭南属下的一个小县城,可它的知名度不逊于古都西安,因其境内的胜景华山名闻中外。

神 心 往 之

        向往华山,是许久以前的心愿。我的故乡在陕北延安地区延河旁的一个小山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村里有一辈子未去过县城的人,别说去遥远的华山了!黄土山村人,只能是从戏曲《劈山救母》 和电影《智取华山》一睹华山奇险胜景。可就是这个黄土高原小县在六十年代初,竟有一人却不远千里去登华山了,可谓奇迹。

        登华山者是一位有名望的五十多岁老中医杨先生,他上华山在小县传的神乎其神。有人说, 杨老中医去华山近一月时间,光大洋花了一百多块,敬了华山神灵。华山道长看他心诚给他传真经了,几天几夜盘腿打坐,不吃不喝,可掐算前生后世的事。更有奇者说,道长给他泡了一壶 茶,杨先生喝后,陕北寒冷的冬天浑身上下都感觉是暖乎乎的。还说,杨先生从华山回来得道成仙了!他骑在毛驴上手中还拿着《奇门遁甲》入迷地看,他见人不用问便可知道你的生辰八字……

        杨先生确实医术精湛,为人慈善,看病认真,不论贫富,在当地十里八乡很有声望。他早年在陕北红军队伍里干过,给红军看过病,人们誉他为“红军医生”。加上杨先 生上华山得道,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被称为“杨半仙”。山村不通公路,有的牵着马,有的赶着毛驴,请他看病,还有幸能听他讲讲上华山的奇闻。

        有一年秋天,村里邻居婆姨突然肚子疼的打滚,杨先生被请到村里看病,他从毛驴上下来 便给病人号脉问切、拔几根银针扎进去,又拔了火罐,奇了,这女人竟立马好了,她男人千恩万谢,招呼着给杨先生做饭。土窑洞挤满了村民,有问病的,大多是来听杨先生讲登华山的故事。我那时正上完小放暑假也很想亲耳听听杨先生讲华山,可土窑被大人们挤满了,我们这些娃娃们只能在院子,连杨先生的头都看不见、又听不清。

        我沮丧地回家,祖母正吱咛咛地摇着纺车纺棉花,她看我不高兴便停下纺车说,“荣,我带你去!”我说,奶奶,你小脚老婆根本挤不进去。她拉着我的手颠着小脚来到邻居土窑门口,就冲着窑里杨先生喊:德福(杨的名字)!德福——出来一下!突然,正说得神采飞扬的杨先生戛然而止,拨开众人从窑里走出,到祖母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老嫂子!我想念你们哩!他动情地用手摸着我的头,孙子都长这么高了!他父母去哪了?“邻村亲戚出嫁女子,跟事情去了。”祖母说,德福,都说你 成仙了!孙子想听你讲华山古经哩!好!上你窑里去!干爷给你一个人讲。

        杨先生跟着祖母向我家走,身后传来杂嘴嗡嗡声, “赵家老婆有这大的面子,两声喊把杨半仙叫走了!……”听众里的李老汉比划着说,你们有所不知,杨先生早年和老婆男人赵青山在一起参加红军队伍,俩人志向相投成为“拜识”(结拜兄弟),出生入死,后叛徒告密,青山不幸被“还乡困”杀害,才37 岁。杨先生悲痛至极,他化装成庄稼汉,几次到青山坟前磕头烧纸……

        众人们都啧啧唏嘘了一会散去。杨先生坐在我家窑洞的炕沿上,喝了口开水说,“荣”,你爷爷和我一起参加陕北红军,几次战斗中差点没命了!以后他调苏维埃区政府工作,又兼地下工作侦察队长,他赶着羊群以贩羊为名,经常到关中渭南、韩城一带白区侦探情报传到陕北红区。他说有一次他从大荔过渭河到华阴,远远地看见华山了,像一朵大莲花。我俩约好解放后上华山,可恨的叛徒告密,青山大哥不幸遇难。那个狗叛徒不久被红军锄奸队正法了!

        我说“干爷!”(当地风俗,长辈的好朋友,晚辈可称干爸、干爷等。)您还记得,我连爷爷的面也没见过。一切都过去了!

        杨先生擦了把眼泪,破涕为笑,说,干爷给你讲上华山的经过。他从登山、 下山,华山的神奇险峻、劈山救母、鹞子翻身、下棋亭、长空栈道……讲得非常细致,有板有眼,我听得云雾传奇,神话一般。杨先生自豪得意地说,咱县上目前就我一人上过华山,荣,你长大后一定要去华阴,上华山看看,那景致咱陕北根本没有,中国也数第一哩!

        我的家乡距黄河不远,河东是山西,县城多半的人语兼秦晋,因此乡人喜听山西浦剧。山区小县唯一的文化娱乐是每年春秋季节在乡政府大院请蒲剧团演出两场大戏,《劈山救母》是 必点的剧目。浦剧团女小生扮演的英武沉香手持大斧与二郎神交战,挥利斧劈开华山巨石救出美丽善良多情的三圣母。优美的神话戏剧,华山的奇景给正值少年的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又随着《智取华山》的上映更加深了我对华山的探险神往。

        岁月更替,转眼我们到了“上山下乡”,后我被招工到铜川市耀州 69 号信箱当工人, 两年后我被选为公司团委委员兼团总支书记。1972 年铜川市革委会在铜川“五七”干校举办 三个月的全市青干、妇干培训学习班,我们省工交“信箱”单位企业的团、妇干编在一个连, 均是二十岁出头的男女青年,正是激情奔越的年代。学习班里有位叫刘耀的团干是华阴人氏, 复转军人,年龄比我们大些,30 岁左右,每次在闲谝时,他谝的最多的是华阴——华山,华阴的风水是如何如何的好,山青水秀,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麦浪滚滚,鱼多的喂鸭子哩!稻田里随手可抓条鱼来……

        哪像这铜川黑不溜秋的,陕北就更别提了,别说鱼了,连个蛤蟆也抓不到……

        刘耀说的神采飞扬,唾沫星子乱溅。谁不夸家乡美,可当时的陕北穷山少水,自然环境极差,确实拿不出可夸的“美”来,但也不能让这位老兄太得意,便口角相向,刘耀!你是胡吹哩!等哪天去华阴亲眼瞧瞧,真的有那么好吗?

身 临 其 境

        日历又翻过一年,初秋的一天,我接到九冶总公司团委通知,决定在华阴孟塬九冶一公司 召开年度各分公司团干部工作交流会议。公司领导决定让我去代表团委参加这次会议。孟塬一公司位于华阴境内华山东峰脚下黄甫峪口,我别提多兴奋了,机会来了,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了,这次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华阴风光和观看华山雄姿了。

        出耀州,经渭南,大巴车沿秦岭脚下西潼线向东行驶,天空阴沉秋雨淅沥,青山如黛, 云雾缭绕,苍松翠竹,飞瀑流湍。透过东窗,往北远眺,百里秦川,田畴如画。哦!华阴真是个好地方,身临其境,名不虚传。团干会开了一天,室外下着雨,黄甫峪,王道岭,飞流直下,构成一幅极佳的山水美景图。会议主持人传达通知,第二天与会代表登攀华山,他强调说,上华山是很累的也是很险要的,既要有登山的勇气,但一定要注意安全,时间定在第二日凌晨 3 时出发,可到华山东峰看日出……

        对登山来说,我是有优势的,我在山区长大,出门就是黄土高坡,在农村种过地,给生产队卖西瓜挑百十来斤,行20 多里山路到县城也没叫过苦,上华山会有多累,我信心十足,暗想,力争在这次团干中登华山拿下第一名,那有多神气啊!

        时钟已到3 点,我们整装出发,大轿车将我们送到玉泉院,代表们编成三个队,打着手电筒亮光,开始登山。当时上华山的道路,一无电灯,二无电话,三无救援人员。进山的路是沿山涧河谷的一条羊肠小道,怪石嶙峋,一会蹚水过河,一会抓藤攀石,稍不留意,可能会摔伤,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前行。约一个时辰,我们终于走完了进山的路,岩石上“回心石”三个大字映入眼帘,真正的登山即将开始。

        我抬头仰望,山峰耸立,绝崖万丈,似刀削斧劈。哦!“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往上爬”……自古华山一条路,奇险天下第一山。同行者有的队员已力气不支,在“回心石”处“灰心”了,不愿再往上登山,领队的就让他们休息原地返回。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想起了《智取华山》的勇士,带头朗诵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家呼应着“不到长城非好汉!”于是队员们情绪高涨, 劲头十足,我更是一马当先,抓住铁链一步步地往上登攀,经过一道道险关,呵!我第一名登上了北峰,我呼喊着,我登上华山北峰了!

        其后的崔志远、杜选民等队员也上来了,我们在北峰顶欢呼跳跃着,庆祝我们登山胜利。有的队员向我竖着大拇指,有的还拍马说:“勇士,勇 士!”我听着同伴们夸赞地言辞和举动,心里乐滋滋的,真有些飘飘然。

        北峰休息了一会又马不停蹄地往上攀行,穿过“擦耳崖”,登攀“巷龙岭”,到达中峰。稍息片刻,继续上攀东峰,中峰到东峰这段路程我们几乎是小步跑前行,因为这时天空发白,东峰是看日出最佳的地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作者1973年第一次登华山在东峰留影,并和同事们合影(左一为作者)

        终于登上了东峰顶,约凌晨五时,我们都静静地等待日出,但东方的地平线上灰蒙蒙的,日光被裹进厚厚的云层,天公不作美,无缘看日出了。东峰有关中八景之首的“华岳仙掌”,杨虎城将军建造的“杨公塔”;华山险道之一“鹞子翻身”、“下棋亭”等。

        我们站立东峰向北远眺,黄河之水天上来,莽莽苍苍中条山。“下棋亭”险峰苍松呼啸,白云瞭绕,真乃仙境一般。不去下棋亭,终身会遗憾。要到下棋亭,必经“鹞子翻身”这险关。俯身下视,寒索凌空, 深不见底,风高呼号,队员们有胆小的。往后怯步,我心里也有些发怵,但决心要领略“下棋亭”这人间仙境。

        我脚上穿一双黑色硬底塑料凉鞋,刚下过雨的岩石打滑,脱鞋吧!我将脚上的鞋脱下扔给小高。手抓铁链下滑过“鹞子翻身”险关,同伴们为我捏一把汗,我面壁挽索,脚尖探寻石窝, 有几步如鹰鹞一般左右翻身终于通过这道天险,光着脚踩着石阶登上下棋亭。

        下棋亭又称“博台”,状如棋盘的方石,三面临壑,云雾天如海上仙岛,忽隐忽现。我坐在石凳上,浮想着陈抟老祖与赵匡胤下棋的传说,白云飘忽,贴身而过,清风徐徐,亭峰上几株苍松的根部硬是从岩峰中扎进,“咬住青松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几棵松树的生命力是如此坚韧,人类何尝不是这样。如此美妙的情景,我如幻如痴,真不想走了!

        “快上来吧!还有南峰、西峰!好景还在后头哩!”同伴们在上边冲我喊。我不舍地从石凳上起来,双手合十向棋盘鞠了一躬,回身往返。在“鹞子翻身”险关抓住铁链上攀,心想,手要抓紧,千万不敢松开,掉下去就没命了!用尽全力,脚登石窝往上攀,可谓手、眼、脚、膝全面配合,全神贯注。

        终于爬上了东峰顶。两条腿有些哆嗦了!回头向深谷下视,妈呀!再不敢下去了,是的,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又八次登华山,再没冒险到下棋亭, 这是后话。

        从东峰翻过一个沟、攀上了南峰,大约中午时分,烈日炎炎,晴空万里。南峰是最高峰。队员们在南峰一边观景,一边吃着随身带的午餐。群山耸峙,山花烂漫,美景如画。突然晴空 一声霹雳,电闪雷鸣,我们感到惊奇,向导说,你们往北面山下望,这时北峰及群山一片云海, 又一阵雷声,我们静听却是山半腰云海中传来,啊!我们感觉到雷声、雨声在我们脚下,这就 是华山的神奇。红日、云海、雷声!这真是人生难逢啊!

        队友们打趣地说,我们有福,老天爷欢迎我们上华山,敲锣打鼓哩!

        告别南峰我们又登上西峰。西峰也称“莲花峰”,有美丽的神话传说“翠云宫、斧劈石、 杨公塔、舍身崖”等,陡峭巍峨,奇拔险峻,壁立万丈,鬼斧神工,天地造化。

        队员们别提多高兴了,争先恐后到“劈山救母”四个大字前和那把开山大铁斧前合影。一块十余丈长的巨石齐茬茬地被截三节,据说“三圣母”就被压在那块巨石下,儿子沉香长大,练就神功,劈开巨石,救母出山。多美丽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忠孝的优秀传统文化。

        巨石下有较大的凹窟处,队员中四川妹子艳艳还进去感受一下,出来绘声绘色地说:“像得很!就像个女人躺过的地方,岩石上有腿、脚、胳膊、手,还有女人上身的两个宝贝团团, 圆圆的……”

        会议结束,来自各地分公司的青年团干返程了,这时我们浑身疲惫,腿和脚疼痛,但大家 都说,值!腿脚疼算什么,无限风光在险峰!

        我乘上回返的大轿车,眯缝着双眼,似睡非睡,想起了杨老中医的“华山古经”,青干班刘耀的“闲谝”……还想起了《水浒传》,华阴史家庄好汉九纹龙史进,号称“陕西故宫”五岳第一庙的《西岳庙》,那刚直高亢,粗狂豪迈的“华阴老腔”……

        哦!华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我这个文学爱好者还会来的,但要等到朝华山盛会的日子。(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赵锦荣(笔名野畴),男,汉族,陕西延长人,文化程度大学,职称编审(正 高级),律师资格。现为陕西省传播学会会长,《现代企业》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曾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等职。系中国 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在农村种过地,国有企业当过工人,任过教师,干部;八十年代末调入新闻 出版系统,较长时间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出版文化宣传工作中辛勤耕耘,已有多篇文章散见于全国 各类报刊上,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袁家沟与千古绝唱<沁园春·雪>》获中国 当代散文奖。《龙年吉林陨石之秘》、《中国大陆石油发祥 地的开拓者》分别获“中国世纪大采风”全国征文一等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