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_wz.png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综合--红色经典--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

人民歌手李有源与伟大颂歌《东方红》

发布时间:2022-07-01 17:56:38 浏览次数:16574 来源:  分享:

                                                                           

图形1.jpg

  《东方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首颂歌,是人类送上太空的第一曲,是中国和世界上演唱人数和次数最多的歌。 《东方红》的作者是谁?《东方红》的诞生地故乡在哪里? 《东方红》的作者是陕西省佳县张家庄村一个家境十分贫苦的农民,他的名字叫李有源。《东方红》这首歌就是从他居住的简陋土窑洞里诞生。 1955年4月李有源病逝,时年53岁。这位人民歌手离开我们已六十多年了,但他创作的伟大颂歌却世代传唱,留下了永久的强音。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

李.jpg

人民歌手李有源

  这首伟大史诗颂歌,我们从上小学戴红领巾时开始唱起,至今仍继续歌唱,每当唱起《东方红》便会热血沸腾,激情奔涌。《东方红》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这一精神的高度概括,是人民群众感谢党、热爱革命领袖的真情流露。她颂扬了一个政党改变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她歌颂了一位伟大领袖为人民谋幸福的千秋功绩,《东方红》是一个民族复兴的时代足迹,是亿万劳动大众发自肺腑的心声。

  

  《东方红》故乡的向往

  作为一个老新闻文化工作者,又是唱着《东方红》成长起来的,怎么能不想去《东方红》的诞生地亲眼瞧瞧,拜谒这位伟大民歌手的故居呢?向往《东方红》故乡是儿时便有的梦想。

  “五一”公休日又加上去陕北榆林出差,天赐良机,对陕北的“红色文化”作一次深入采风,寻访佳县《东方红》故乡终于成行。

  5月2日从清涧县的袁家沟采访罢伟人毛泽东的大作《沁园春·雪》诞生地,驱车北上来到米脂县杨家沟,从杨家沟向东北行50多公里,便是佳县了!佳县经济却不佳,现仍属陕西的贫困县,在全省经济综合排名83位(最后一名),但佳县就文化地理而言,可称为“佳佳县”了。

  佳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西岸,属榆林市辖,佳县是革命老区。1947年,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期间,曾在佳县的15个村镇生活战斗了100多个日日夜夜,指挥了著名的沙家店战役,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等三篇文献,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并为中共佳县县委挥笔写下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光辉题词。

  佳县是民间艺术的宝库。剪纸、面人、纸作、泥塑、雕刻等各具特色,特别是佳县剪纸种类繁多、工艺精巧,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慕华誉为“中华巧妇”的郭佩珍的剪纸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到访的克林顿夫人。佳县民歌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独具特色,人民歌手李有源编唱的《东方红》、李思命编唱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闻名天下,传遍世界。

  佳县是中国红枣名乡。境内至今仍有一株树龄达1300多年的老枣树,被专家誉为“活化石”。佳县油枣皮薄、肉厚、个大、核小,富含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份,是天然滋补珍品。北京同仁堂志有“佳县油枣入药可医百病”的记载。目前佳县红枣面积达50万亩,年产1亿多公斤。

  当年毛泽东主席到佳县时曾品尝过佳县的红枣,称赞“佳县的枣好”。伟人的这句赞语,我在公路的要道处看到竖立的广告牌上书写醒目的大字:“毛主席说:佳县的枣好!”这样一来佳县的红枣可谓名扬天下了!

  陕北榆林有段顺口溜概括了每个县的特色,“米脂婆姨绥德汉,清涧石板瓦窑堡炭,榆林豆腐称钩提,佳县秧歌扭得欢……”可见佳县秧歌从古至今是有名的。佳县虽地方穷,但人的精神很富有,民间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扭场秧歌,闹闹红火,怡然自乐。能歌善舞者颇多。这些祖辈居住在黄河岸边的人们性格豪爽耿直,民风淳朴,姑娘婆姨们性格开朗,喜交朋友,一旦与哪个男人相好上了,便会像他们信天游中唱的那样,“荞面䬣飥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佳县的女子身材高挑健硕,红枣般的脸庞,很是漂亮,比米脂婆姨一点也不逊色,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我无心浏览佳县的名胜美景白云观,而急切地寻访《东方红》故乡,这是我心中的圣地。

5.jpg

东方红故乡佳县张家庄村风貌

  《东方红》故乡距佳县城北五华里张家庄村,由于初来乍到,路况不明,司机来回绕了两趟,幸好路边一小学生上佳县城,让他坐到车上才把我们带到去张家庄村的那条小路上,从这条路口的一个土坡上下行大约三华里处,一个黄土坡洼上依山而居的村舍,这便是张家庄村,村民大多住窑洞。坡洼上、沟渠里、山梁上全是枣树,难怪佳县称为民歌之乡、红枣之乡。

  我终于来到《东方红》故乡,寻访作者李有源的故居,多年的梦想终于成真。

  恰好李有源的孙子李锦鹏在家,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来访。李锦鹏,高大的个头,人长得敦实健壮,黄河汉子的体魄。他原是乡镇干部,为了弘扬《东方红》精神,整理挖掘人民歌手爷爷的历史,保护《东方红》文物故居,他请调到县文化局工作。几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辛劳,搜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红色文物,并对故居进行了修缮,对外开放。“五一”节日他放弃休息拉了一卡车红砖铺垫到从村口到故居的小路上,以便寻访参观者的车辆直接开到故居前。他的手上还沾着泥土,显然是正忙乎着收拾道路呢!

  李有源故居和陕北特有的农家住宅一样,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用镢头挖了几口窑洞,为防风吹雨淋,窑面口是用石块堆砌的,院子中间有一部石碾和一口石磨,院墙是用石块、土块胶合在一起垒砌的。院落共有大窑洞三口,坐北向南,这是全家人住宿的。东面有两孔小窑是放粮食及农用什物的,这是典型的陕北农耕生活的院景,反映了主人生前是一位勤劳的务农行家里手。

  东边的一孔大窑洞是歌手的陈列室,窑掌的正面贴着一副彩色毛泽东主席像,炕上放着一个小方桌,桌子上一盏麻油灯;右边窑壁上立放着一个破旧的三弦,左右窑壁上挂满了来故居参观瞻仰的各界人士的留影和题词,其中有著名黄土画派大师刘文西先生的画作。李锦鹏向我们一一的作介绍,我望着歌手遗像,和他的三弦以及那盏老式的麻油灯,心情异常激动,我伫立在故居院子,像一位虔诚的朝圣者行注目礼。啊!是时代锻造了歌手,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李有源在昏暗的麻油灯下,趴伏在小炕桌上,在粗糙的麻纸上,写出了一首首歌词,鼓舞激励着人民投身革命,奋力建设。而伟大颂歌《东方红》就是从这个院落村庄唱出,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万-----亿万万的民众被《东方红》所凝聚,团结战斗在伟大的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革命旗帜下,夺取全国胜利,奔向一个新的时代。

  太感人了,我的心在震颤着,以前只知道李有源创作了《东方红》,其实歌手创作了数百首歌词,他没有创作室,也没有钢琴、乐器,唯一的乐器就是那把用木头制做的三弦。他的创作大多是在劳动中、行军途中、农村年关社火和红白喜事中诞生的,他劳动了一生,歌唱了一生,创作了一生。他没有以歌手自居,一身农民装束,临终时想吃点猪肉,当肉买回来还没来得及煮熟,他便永远闭上了眼睛,告别了人世。这样的歌手能不伟大吗?他的精神能不令人崇敬吗?

4.jpg

  走出旧居,刹时一阵沙尘暴漫天盖地突袭刮来,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路面能见度几乎为零,几棵杨树树枝被狂风折断。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正是塞上高原沙尘扬飞季节,我们在沙尘暴中缓缓地行驶约一小时左右,猛然,一声炸雷,大雨普天而降,将沙尘暴冲刷的无影无踪,雨后的陕北高原非常清新,红彤彤的太阳在云层中喷薄而出,我笑笑对司机说:黑暗已经过去,曙光就在前面。

  艰难时世 风云岁月

  我们把追忆的时光上溯到二十世纪初,中国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

  公元1903年3月21日,黄河西岸佳县城北五华里处的一个小山村张家庄,一个受苦人家的婴儿出生了,他便是日后的李有源。

  李有源乳名“宁”。祖父李燕斌靠租田种地、打零工维持生活,家境十分贫穷。李燕斌盼田地、盼兴旺,给三个儿子取的都是吉祥的名字。长子兴田、次子兴旺、三子兴玉。兴旺也有三子,老大有财、老二有歧、老三有源。为了摆脱贫困,李有源一家拼死拼活地劳动,可城周围土地贫瘠,天年好时,还能勉强度日,一遇灾年就得外出逃荒。

  1916年冬,母亲把十三岁的有源送到刘家沟外婆家度嘴。他见人家的孩子在冬书房念书,就在母亲跟前哭闹着也要念书,母亲疼孩子,只好东挪西借,凑了一斗小米、一升绿豆、一斤麻油、一包火柴缴了学费,送有源到冬书房念书。李有源学习非常刻苦,一个冬天就识了不少字,熟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过了年,母亲见外婆家也日见拮据,且缴不起学费,就把有源接回家,让他给家里放羊。书房不能去了,可他还常带着书,有时吃饭、走路也在看。别人看过的唱词、说本他都当作课本读,就连捡到的破纸片,也要翻过来正过去地看。村南有个黑龙沟,沟里有水有草,还有庙,他经常去那里放羊,当羊吃饱喝足时,他就在庙堂里、地畔上、崖畔下抓紧时间读书写字。

  李有源16岁时,家里为还债,卖了一群羊,把仅有的五坰薄田也典了出去,一家人就靠租种城里两户张姓财主的二十五坰地过日子。兴旺父子忠厚、诚实、勤劳。为了熬个好威信,交租时总是把谷子碾了又碾,簸了又簸,财主家很满意,就让他们祖孙三辈一直租种自己的地。

  不放羊了,李有源就在家里种地干农活,冬天农闲时常到城里去掏粪。城里有一所县立小学,李有源每次路过学校,听到琅琅书声,十分羡慕,就放下粪担子趴在窗台上听。学校里有位老师叫张德华,是佳县勃牛沟人,张老师最喜欢爱读书的孩子,看到李有源每天都来教室外听课,十分感动,就让李有源免费进教室旁听。头几天,母亲见李有源早出晚归,就责备他:“人家的孩儿早早就回来了,你躲到城里做甚去了?”当他把旁听的事说出后,母亲不但不再责备,反而支持他。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李有源就主动给学校做些烧水、扫院的杂活。每年秋后,家里也给张老师送些山药、萝卜、南瓜等。这样,李有源又在县立小学读了四个冬天的书,成了村里唯一有文化的人。慢慢地,他能看一些《水浒》、《三国演义》之类的小说了,并把书中的故事讲给村里人听。他常想,这世道真该有些行侠仗义、杀富济贫的好汉才好。可见到的是陕北军阀井岳秀等一伙国民党匪军,都是些蝎子、蜈蚣一类的害人虫。他们一作害,这陕北的山湾湾里就更没有穷人的活路了。李有源不仅自己读书认字,而且还尽力帮助别人学习,1943年和1944年,他还在本村教了两年冬书。

  家贫并未妨碍李有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艺的热爱。李有源是个淳朴的农民,也是个出色的业余文艺爱好者。他爱画画、拉板胡、弹三弦,尤其爱好秧歌,是编秧歌的能手。没钱买板胡,就自己动手做,没有材料,就把庙里的残香头研成粉末,合上皮胶,代替槟榔做壳。张家庄和邻村闹秧歌,李有源经常把生产、生活中看到的事编成秧歌词,交给秧歌队演唱。他编的秧歌又新鲜、又顺口,因而深受群众欢迎。

  1929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为了度灾糊口,李有源赶着一头毛驴从佳县通秦寨驮盐去山西临县贩卖。一次因为盐警刁难,他辩驳了几句,就惹出祸来。盐警把税票撕碎,反诬他贩私盐,把一驮盐没收了,毛驴也被拉走了。他恨阎锡山的盐警,恨国民党反动政府,企盼早日解放。为了生活,他又给山西临县一家姓赵的地主揽工。整天累死累活,地主还嫌干活慢。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他常和别的长工唱《揽工调》:“揽工人儿难,揽工人儿难。正月里上工腊月里满,受的是牛马苦,吃的是猪狗饭。”这首控诉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陕北民歌,反映的正是李有源的境况,对他以后的民歌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尽管一家人常年艰辛劳作,但因家口庞大,生活很难维持。虽然日子仍过得十分艰苦,可佳县革命形势的变化,已给他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1934年10月,佳县县委在炕镇背沟村召开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并在佳芦地区建立了小块革命根据地。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县100多个村庄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恶霸地主,没收了地主的土地、财产,分给穷苦农民。劳苦大众扬眉吐气、欢欣鼓舞。这一切使李有源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才真正是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办事的好政府。他根据这一形势编了一首民歌:

  头次革命孙总理,蒋介石小贼吃便宜。绽足剪辫第一功,他的革命没闹成。

  二次革命毛泽东,民主精神才实行。提高工农革命军,商学各界都欢迎。

1.jpg

毛主席转战陕北

  正当革命斗争进入高潮的时候,国民党调集5000兵力对佳县苏区进行第二次围剿。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下,佳县一片白色恐怖。反动派在县城、通秦寨等地杀害了一些红军战士、共产党员。李有源看到坏人猖獗、好人遭殃,心里愤愤不平,他恨透了国民党反动派,盼望有一天收拾他们。

  1935年10月,党中央、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李有源高兴地逢人便说:“毛主席到了陕北,咱们有救了,有指望了!”他不顾危险,编民歌,夸毛主席,骂蒋介石:

  毛主席领导咱红军,爬山涉水走长征,救国救民打东洋,天下百姓齐称颂。

  蒋介石,大坏蛋,不打日本打内战。祸国殃民卖祖宗,做尽坏事罪滔天。

  1936年2月,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八军北上神府,巩固扩大神府根据地东征抗日路过佳县,李有源参加了欢送队,听了红军的宣传,亲眼看到红军威武雄壮、纪律严明,他打心眼里高兴,就编唱道:

  毛主席来发号令,刘志丹呀赴东征。

  途经佳县不忘战,豪绅匪军皆败遁。

  革命军人搞宣传,刘志丹来是模范。

  号召人民千千万,浩浩荡荡去抗战。

6.jpg

刘志丹将军和陕北人民

  1937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中共中央与国民党当局商定佳县、米脂等五县划归八路军绥德警备区驻防。中共佳县县委在驻军内秘密设立,对外称八路军政治部佳县民运股。民运股的干部下乡开展减租减息民运工作,谁家穷,他们就进谁家的门。李有源家的窑洞就成了党的干部经常活动的地方。白天,他们一起扛上老镢头上山干活,晚上围在一起开会。他们经常谈论抗日的意义,讲解革命道理。李有源受到了党的直接教育,切身体会到减租减息给穷人带来的好处,对共产党、八路军的感情更深了。他编了很多首歌,歌颂共产党和毛主席,如下列几首:三山低,五岳高,毛主席治国有勋劳。边区办的呱呱叫,老百姓颂唐尧。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穷苦人翻身当了家。毛主席领导咱闹革命,昔日牛马坐天下。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有源还编了不少秧歌剧,如《捉特务》、《种棉花》、《小女孩放哨》等,在佳县城乡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1940年,佳县解放,李有源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编歌歌颂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亮光明》 :

家家门前两条道,一条坏来一条好。

资本主义黑洞洞,社会主义亮光明。

  1942年5月,毛主席的光辉著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月,佳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县务委员会。形势变了,李有源的创作观也变了,他曾说:“旧秧歌总是唱些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的旧内容,太不合时宜,共产党、毛主席来了,穷人翻身了,世事变了,就应该把秧歌的内容也改一改。”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导下,陕北的革命文艺蓬勃发展,李有源的创作方向更加明确,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创作活动更加活跃。这一年,他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开了七八亩荒地,打得十来石糜谷,软糜子窝窝能管饱吃了,他从内心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这年,他配合当时的生产运动,以亲身经历,编了首新歌《毛主席是咱好领导》:

  天圆地方太阳高,毛主席是咱好领导,初来就把生产搞,亲自上山把荒掏;

  身上背的大草帽,既能吃苦又耐劳,他为人民把心操,广大同志都说好;

  他的品德最清高,举动平和与人交,老百姓亲爱如同胞,他见百姓称父老;

  不论男女和老少,不分高低与大小,一律平等把书教,他是人民好师表。

  伟大颂歌《东方红》的诞生

  后排右一为李有源

  李有源虽然编了不少歌颂党和毛主席的歌,但总觉得没有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对党和毛主席无比热爱、无比信赖的心情。他曾用“唐尧”来比喻毛主席,可又觉得不够确切,远远反映不出党和毛主席的英明伟大。他一直思谋着创作一首颂扬党和毛主席的好歌。

  邻村屈家庄有个秧歌伞头叫屈士才,他和李有源是好歌友。李有源曾写过一个条幅相送:“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有人跳到墙头外,不是仙家也寿长。”屈士才很珍视,一直贴在窑内墙壁上,还常常念给儿子们听。

  1942年春节,屈士才带领屈家庄秧歌队进城演出,唱了一个秧歌,受到群众欢迎。其中两句是:“毛主席好比一盏灯,照得全家明又明。”李有源听后也觉得耳目一新,可他又想,这个比方好是好,但一盏灯只能照亮一个窑洞、一户人家,把毛主席比作一盏灯还不能反映毛主席的伟大。晚上,李有源回到家里坐在油灯下,他若有所思地从头上取下帽子,往灯上一罩,窑里马上黑了下来。他想,这么容易就罩灭了的一盏灯能比作毛主席吗?他给侄儿们说:“看我给咱编一个吧!”他下决心要编一首更妥贴、更好地歌颂毛主席的秧歌。

  1942年初冬的一个早晨,李有源一大早起来,挑着一担柴禾进城卖。当他快到县城时,忽然看见东方一片彤红,一轮红日从云层中磅礴而出,冉冉升起,照亮了佳县古城,照亮了陕北高原,照亮了祖国大地,照得他浑身暖洋洋的。前些天,佳县县务委员会事务秘书兰川升帮助他学习,他发现兰川升的笔记本上写着“东方红”几个字,今天,“东方红”的壮丽景色,就展现在眼前,毛主席不正是驱散黑暗,给人民带来光明、带来温暖的红太阳吗?把毛主席比作太阳是最好不过了。两句秧歌词脱口而出: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想,佳县解放,穷人翻身,有吃有穿,全凭了毛主席,要不是毛主席的好领导,哪有我李有源的今天,哪有广大贫苦人民的今天。他怀着对伟大领袖毛主席无比热爱、无比感激的心情从心底涌出一句词:他为人民谋生存;他边走边想着第四句词,路过县委门口时,忽见墙上贴着一条醒目的大幅标语:“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这正好把李有源的心里话说了出来。于是结尾句子有了:他是人民大救星。

  这天夜里,李有源认真地把白天想好的四句秧歌词写在麻纸上,他很满意。可唱了几遍后,他又想:秧歌曲一般只在春节闹秧歌时才唱,如果配上民歌曲调,随时随地都能唱。于是李有源为这段词配上了当地流行的陕北革命情歌《骑白马》的曲调,又按照陕北民歌常用歌词中的一句或几个字作歌名的习惯,把这首歌叫作《东方红》。伟大颂歌《东方红》在陕北张家庄村的土窑洞里诞生了!

  1942年冬天,李有源编成《东方红》的时候,正是缴公粮的季节,为了宣传缴公粮的意义,他又创作了《缴公粮歌》,用的是陕北革命情歌《大红果子剥皮皮》的曲调。其歌词是:叫老乡,仔细听,咱们都是些边区人。要想保卫咱家乡,必须先要出公粮。 为什么,要出粮,老乡们大家想一想。几年来的打日本,全靠了咱们八路军。

  李有源的学习和创作态度一直非常认真、严肃而谦虚。他平常不论是看报纸或听干部讲党的政策,总是专心致志,不懂就问,问了就写,每次进城,总是处处留心,看见标语或广告,都要把它记下来。每当他编出一首新歌,就把几个侄子叫来,先念给他们听,再让他们唱,问有什么不妥,经过反复修改后,才向外传播。李有源的侄子李增正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是张家庄村周围有名的伞头。《东方红》和《缴公粮歌》编好后也首先交由李增正唱给村里的群众听,大伙纷纷学唱。1943年春节,张家庄秧歌队进城演出,李增正第一个演唱了《东方红》和《缴公粮歌》,是《东方红》的最早演唱者。唱时把两首歌连在一起,先唱《东方红》,再唱《缴公粮歌》,即先唱党和毛主席的英明伟大,再唱其他事情。《东方红》比喻准确、形象,语言通俗、朴素,曲调庄严、亲切,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共同心声,受到干部、驻军、师生、群众的热烈欢迎,很快就从县城传向农村,在全佳县唱红了。

  1943年冬天,边区政府号召群众到延安一带开荒种地。县城附近的群众组成了一个七十人的移民大队,由屈增全任队长,自卫军排长李增正任副队长。李有源根据移民的意义和好处又用《东方红》作首段,编了《移民歌》,鼓励他们南下开荒,努力生产。其歌词是: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

  佳县城区两道河,人稠地窄石头多,想要生产没地种,移民南下来开荒。

  佳县移民走延安,一定要开南老山,不过几年再来看,尽是一片米粮川。

  孙万福,马丕恩,男耕女织是模范,高克兰来郭凤英,咱们和他争英雄。……

  李有源侄子李增正在高唱《东方红》

  

马 克 的 称 赞

        1944年春节过后,这支移民队在县城集中。李增正在移民集中地教唱《东方红》和《移民歌》,歌声吸引了来佳县采风的鲁艺文艺工作者马可等同志。马可同志在《延安鲁艺生活杂记<东方红的启示>》中详细叙述了他发现《东方红》,采访李有源、李增正的经过:有一天,我们来到黄河边上的一座山城——葭(佳)县。这儿接近陕甘宁边区北部边境,大都是丘陵地带,气侯寒冷,土地也较贫瘠。因此政府号召人民组织起来“下南路”——到延安一带去开荒。

  我们前往葭县的路上,已经碰到过好几支移民队。旅途的最后一天,路程特别长,到了目的地后,有些同志累得倒头就睡。忽然,附近什么地方传来了一阵雄壮的歌声。那是一支本地民歌,曲调相当亲切、新鲜。我们循着声音找去,看到一个青年农民正站在一群老乡面前教唱: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后几段词略)。

  这个教唱的青年名叫李增正,是一支正待集中的移民大队的副队长,他说,这首歌是他叔叔李有源编的。我们觉得歌子的曲调淳厚感人,就把它记录下来,但当时想不到它会广泛流传,日后成了世界著名的一支颂歌——《东方红》。

  第二天,我们在移民队出发的时候,看到了李有源,那天,他带了一支新歌,特地从家里赶来交给侄儿,嘱咐他在路上教唱。这支歌是鼓励移民安心南下,不要在路上惦念家乡(移民在一年多不带家眷)。李有源的文化程度不高,只是在冬学里认了一些字,他把歌词写在一张粗麻纸上,从那不怎么顺从的笔迹中,可以想象到写作时的艰苦情景。那时候,我们学习群众的语言还很不够,常常流露出知识分子的习惯话和职业术语。当时,我们对他的“创作天才”表示“敬佩”,相信他的“作品”会“推动”群众的“歌咏运动”……他睁大两眼,没有理解我们的意图。在他看来,为了帮助政府做好工作,编些歌给大伙唱,是件天经地义的平常事,不值得大惊小怪。因此,双方谈话一开始,几乎就僵在那里,幸而话题马上转到编写移民的秧歌剧上去,空气活跃起来。原来李有源在劳动和生活斗争中,凝聚了不少经验和智慧,常以诗的语言,迸发出饱满的政治热情,他不仅作曲,也编秧歌剧。他听了我们的秧歌剧“下南路”,坦率地提了一些意见,指出几处不符生活真实和政策精神的地方。

  通过这次谈话,李有源等于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生活知识、政策、剧作法和诗歌作法的课。这是我们走出“小鲁艺”后遇到的最好的教员之一。

  马可同志用一段感人的话结束自己的回忆:“可见劳动人民中间有数不尽的卓越的艺术天才,并非只有我们才特别具有艺术的先天禀赋!也可见艺术作品的提高,决不只是一些专业技术的加工,更重要的是继续深入思想改造。得深入生活,虚心学习民间艺术。”著名音乐家马可和人民歌手李有源的这次会见被音乐界传为美谈。

  在马可采访李有源的当天,屈增全与李增正就带领移民队从佳县出发,经米脂、绥德等地,一路把《东方红》和《移民歌》唱到延安。延安的文艺工作者陈伯林根据李增正的演唱作了记录,把《东方红》作为《移民歌》的第一段,连同曲谱,发表在1944年3月11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时的标题是《毛主席领导穷人翻身》,并把“东方红,太阳升”一句写作“太阳升,东方红”。 《东方红》很快在边区各地传唱开来。

  马可等鲁艺文艺工作者回到延安后,又把采访李有源、李增正,发现《东方红》的过程讲给延安的同志。

  1945年4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依据李有源的《东方红》和《移民歌》改编成混声合唱《东方红》,1945年5月13日晚,由联政宣传队的欧阳山尊、李丽莲、西虹等八位同志在中央党校礼堂正式演唱。他们演唱的《东方红》共四段词,第一段词是李有源编的《东方红》原词,其他几段词选用《移民歌》中一些词作了小改。1945年9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了联政宣传队演唱的《东方红》。

  1945年9月,60余名鲁艺师生组成东北文艺工作团,随着干部大队从延安出发向东北进军。途中,大家轮番歌唱《移民歌》第一段(即《东方红》),还顺势自编一些新词接着往下联唱。10月底到达沈阳,公木等同志根据行军途中大家反复唱过的歌词把《东方红》整理成四段,十月在沈阳剧院正式演出。第四段词是歌唱东北民主联军的。不久以后,撤销了东北民主联军番号,这段词便没人再唱了。这样就形成了后来广泛流传的三段词《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里那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那里人民得解放。

  《东方红》在流传过程中,群众也作了些恰当的修改。如歌词中的“谋生存”三个字,从当时李有源自己的想法和整个形势来说,是对的;但是,党和毛主席领导革命的目的,不仅是为人民谋生存,而且还要为人民谋求更大的幸福,为实现革命的伟大理想——共产主义而奋斗,加上后来整个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后有人便把“谋生存”改成了“谋幸福”。李有源也曾经说:“这样改,比原来的更为恰当了”。

  歌手一生在歌唱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李有源又编了不少反映群众生产、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歌词。

  1945年抗战胜利,李有源万分激动,又编唱了《八年抗战凯歌扬》:

  全国人民斗志强,八年抗战凯歌扬。歌唱领袖毛泽东,歌唱伟大共产党。

  八年抗战凯歌扬,世界人民大欢唱。得道多助是天理,正义凯歌连宇响。

  1947年3月,蒋介石、胡宗南调集23万兵力进犯陕甘宁边区。8月16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来到佳县。8月17日胡宗南匪军尾随而至,侵犯佳县。李有源一家积极投身到保卫家乡,消灭胡匪的斗争中:大儿子增堂身强力壮,去抬担架;儿媳妇针线活好,就让她做军鞋;二儿子增光还小,就让他割草喂羊,他对增光说:“把羊拦得肥肥的,好慰劳解放军。”他自己则不顾安危,冒着炮火给战士们送水送饭。期间,他还编唱民歌动员群众支援前方,《定把胡匪消灭光》:

  胡宗南,马鸿逹,杀害人民真土匪。别看他们逞凶狂,过不了几天就倒霉。

      子弹飞,枪炮响,子弟兵赤脚片子上战场。人民的军队人民爱,快做军鞋送前方。

你做底子我纳帮,军鞋做得硬棒棒。亲人穿上跑得快,定把胡匪消灭光。

  李有源先后调到马家沟乡和乌镇区当川寺乡当乡文书。虽然参加了工作,可他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劳动人民本色,穿的还是粗布袄、便纳底鞋,抽烟用的是当时该乡乡长郭彦兴送的一根长杆子椿木旱烟袋,帮助群众下地劳动总是挽着裤腿光着脚,问他吃什么,他说的是最多的一句话是:“钱钱饭煮山药就是好饭。”

  1950年,李有源以《东方红》作者的身份参加了绥德分区召开的首次文艺工作者代表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一致欢迎他为文代会编唱一个秧歌。他稍加思索,随口唱道《人民的江山万万岁》:

  人民高,人民贵,人民参加文代会,人民的意见最宝贵,人民的江山万万岁。

  歌声一落,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大家都非常佩服他即兴创作的能力,说他不愧是《东方红》的作者。在这次大会上,李有源获得了“人民歌手”奖旗。李有源十分珍视党和政府给自己的荣誉。农历11月底,他开会回来走到吕家坪女儿李增霞家,拿出奖旗给大家看,增霞见父亲很高兴,便接过奖旗逗笑说:“这面旗红红的,正好给我孩儿做斗篷”。李有源一把夺过奖旗说:“唉!这是政府给的荣誉!”见他那认真的样子,众人都大笑起来。

  1952年冬,李有源参加了省文联召开的陕西省文艺创作者代表大会,他与著名诗人王老九、著名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民歌大师张天恩、文艺工作者杨兴等人多次交谈创作经验。大会期间,李有源口述了自己创作《东方红》的过程,由文联整理成《我是怎样编〈东方红〉的》发言稿,刊登在会刊上,后被《光明日报》转载。由于创作《东方红》的巨大影响,在这次大会上他获得了奖章和50万元奖金(当时的钱币)。

  这年冬天,为了使广大贫下中农不但在政治上翻身,而且在文化上也当主人,政府号召利用冬闲时间开展识字扫盲运动。李有源就在当川寺村办了一个图书馆,还办学习班,组织村民识字、学文化。他亲自给村民上课、教字,还专门编了一首歌:

  革命胜利文教开,广选民间艺术才,人人争献创作品,个个登上文化台。

  李有源善编顺口溜,能随机应变,出口成章。有时为了调节气氛,他就编些轻松的段子,逗人发笑。有一次,区上的干部去县城开会,路过马家沟,同行的另一个乡文书马成乐的婆姨正站在自家大门前,李有源随口说道:

  双辫辫,燕尾巴,你的男人马成乐,上县开会忙工作,今天晚上不回家。

  逗得众人大笑,几十里的山路就在轻松的说笑中走完了。工作中,他还给干部编一些段子,活跃气氛,如:

  八月里,秋风凉,干部想了孩的娘,有心回家寻衣裳,工作忙得顾不上。

  李有源一贯热爱毛主席,拥护共产党,他写的民歌《人民拥护共产党》在1952年9月3日的绥德《大众报》上发表。

  1953年春,为了增加粮食生产,政府号召治沟打坝,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李有源又编了《打坝歌》,配合运动,鼓励群众:

  毛主席有计划,征山治沟好办法,山里梯田沟里坝,将来要实现机械化。

  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低山花果山。沟壑打坝聚九潭,山沟一片米粮川。

  这一时期,李有源的创作非常活跃,他的好些作品寄往绥德分区文联和报社,如《打坝歌》在绥德《大众报》上发表。

  精神永存 代代传唱

  1953年5月以后,李有源从当川寺乡调到郭家圪崂乡当文书。这年10月,李有源收到了日本西宫市“虹之会合唱团”的黑泽正之方等十九人寄来的一张他们演唱《东方红》的照片和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说:“在遥远的日本,能将你的优秀歌曲作为我们勤劳大众的歌曲来歌唱,这真是我们欣喜非常的事。‘东方红,太阳升’,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歌曲,我们想:这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歌曲……”

  1955年4月,积劳成疾的李有源到县城治病,住在城内高高山侄女女婿韩云家,治了二十多天仍不见效。伺侯他的女儿增霞觉得再忌口已无必要,就问父亲想吃点什么。李有源说想吃猪肉。当女儿从街上买回猪肉时他已经昏迷。5月10日,李有源因肝硬化腹水在张家庄家中不幸逝世,结束了他光辉的创作生涯,时年53岁。

  李有源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卫星反复向地面播送《东方红》乐曲。《东方红》这首唱遍全中国,传遍全世界,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劳动人民喜爱的伟大颂歌,以它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把我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周围,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必将代代传唱,永放光芒。

  作者赵锦荣和李有源嫡孙李锦鹏(左)在旧居

  (作者简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毛体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陕西省传播学会会长、陕西省作家学会会员、《现代企业》杂志社长、总编辑 。笔名:野畴)